精神分析-镜像阶段

镜像起源于孩童对于镜像中的自我的认知
即在想象界的对于“镜像”的自恋般的认同。
在认同类别上属于:想象性认同。
这里通过力比多的投射到镜像上构建了理想自我。
但是这涉及到“误认”,包括:将镜中自己误认成他人和将光影误认为真实。最重要的是,它将身体知觉的“碎片”与镜像缝合为主体的本质,镜像的他在性注定了主体的分裂。因为婴儿逐渐发现镜像能够被自己掌握,对于它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权力”,它会不自觉地运用镜像完成这种同一性。
起初它源于一种主体经验性的匮乏,而后则变成一种自恋般的认同。

镜像同时也可以是自身的理想形象投射,譬如作家笔下的某个“英雄”人物,就可能是他本人对于自己的寄托。
(弗洛伊德于生前最后时刻写下的《摩西与一神教》,其中的人物“摩西”不同于宗教中的含义,而是他将自己“投射”成一个享受孤独的英雄)

呜呜呜…我也想看精神分析胡说八道但是我好慌根本没心情看呜呜呜呜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