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更是不可能的,我都写有感了,希望指责的时候语气轻些
实体即主体,质,自身一致
黑格尔是这么表示实体即主体的重要性的,他认为使哲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关键就是”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
而黑格尔这样描述主体“实际上,目的是一个直接的事物,一个静止的,自己推动自己的不动者,而这就是主体”
在这段文字中,黑格尔认为目的是一个主体,有自己的目的
于是黑格尔谈论了上帝和质两个概念,当然这在黑格尔面前,是主体
上帝的概念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清楚的上帝是真上帝,而黑格尔认为怎么清楚呢,他认为是返回自身
这个返回自身的意义要从最简单的返回自身的例子说起,就是质这个概念
质是这样的东西,当我们说被子和杯子时,我们会区分这两者,凭什么区分呢,我们不知道这一点,但就是能指认出来,甚至我们拿掉被子只有杯子时,我们也会指着杯子说,这是杯子,而不是其他东西,质就蕴含在其中,于是我们单把质从“质就蕴含在其中”的句子里拿出来,问一问,为什么,质这个概念为什么也有直接的确定的,不是其他东西的能力,于是我们发现对于质的这个概念质就蕴含在其中于是质自己同自己同一,就是说质这个概念不断地生成质,不断的是自己,
具有自身一致性于是质就是主体
这种自身一致是一种回返的运动,于是我认为的黑格尔认为上帝这个概念也会自身回返,达到自身一致,区别在于,质成为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达到这种状态了,但是上帝不行,哲学不行,哲学只有一步步的概念化,不断地攀爬行走,才能完成它自己,而黑格尔想要完成这项工作
还有一种同一,但是这种同一是这样的
结果和开端是一种东西,只因为开端就是目的,我总觉得同一像是一种效果
黑格尔明确说上帝是“一个现成的,静止的作为载体的主体,我上文的含混指的就是载体这件事
在黑格尔拿出质的概念后,他开始将其他的东西也赋予本质,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要经历自身返回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被指出来的”质“。于是这个被拿出来的质又返回到凳子里了,也就是说凳子这个概念是经历一系列运动自身返回,成为我们能将其指出来的”凳子“
然后黑格尔瞄准了另一个目标—“是”
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命题中,苏格拉底这个主体消融在谓词人这个概念,
换句话说,人这个概念需要苏格拉底来返回自身,来完成这个概念
于是人是苏格拉底这个命题我们就能指出它的错误,也就是说,谓词(是谓词不是谓语)是一个将主语中介的,成为自己返回自身的一环的东西,但是苏格拉底不能中介人这个概念,所以这个判断命题是具有问题的
再来一个判断命题,杯子是蓝色的,在这个命题中,蓝色不是一个能将杯子中介的东西
将在自身返回过程中的中介运动的各个环节的总和称为内容
于是区分了两种命题一个是紧密的和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是在属性的关系联系的命题
ps:兄弟们我已经尽力理解了
辨证运动
辨证运动就是描述主体运动的一个运动
但由于“作为一个命题,思辨事务仅仅是那种内在的遏制,是本质的一种并非实存着的自身回归”
于是在哲学的阐释过程中会忘记自己的初衷,然后变成内部的直观活动,
正反合,合题是寻找自己的将一个个反题作为中介的正题
ps:剩下我也不知道,我就看个序言兄弟们
出错提醒一下啊,兄弟们
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自在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存在,就像你看不见的一棵树,它就是自己的存在着
当你看见一棵树,这棵树不仅是自在存在更是为他存在,为他存在是作为别的物完成自己的质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学校通过学生会完成对学生的统治,日本需要伪满洲国来进行对中国的统治,在这里,校方是质,学生会是中间环节,日本是质,伪满洲国是中介
意识形态是意识在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序列中的一个
我认为还有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对象在意识(脑海)中,所以一切对象都是为了意识存在,但是马克思认为,存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中介环节,就比如不投钱不建粒子对撞机,永远不会有物理的新发现,但是资本主义会不断侵蚀这种科研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知识也被一种更高的存在作为中介环节,于是马克思主义超越了黑格尔主义,做到了比黑格尔更黑格尔
我军训了,我没时间更新而且正文部分也没法更新,于是该专栏应该没有什么继续了
在论坛发完可以转到qq群内,大家会看的
读的书不多,只是看过万俊人的重读萨特,我按我的理解说一下。自在存在之所以是自在存在,是因为被为他存在变成了自在存在。如果树是为他存在的话,他本身就不可能是被他自己的为他存在变成的自在存在,反之亦然。“为他存在是作为别的物完成自己的质的中间环节”——在这里,“别的物”实际上就是,自在存在本身被这个“为他存在”变成自在存在之前的东西;“自己的质”实际上就是,自在存在本身准备要被这个“为他存在”变成自在存在时,“为他存在”决定了的自在存在要被变成的东西。所以在最后两句中,学校和日本都是中间环节,学生会、学生和伪满洲国、中国都是质。也就是说,学校和日本本身作为自己的统治的中介;或者聪明一点地说,要完成这个统治的,并不是学校和日本本身。
我挺好奇自为存在先于自在存在是怎么成立的,求教
然后在澄清后的理想的物和现实的无限属性的物会有一个矛盾,但本质他们是一个东西,于是一个东西变成两个东西,一个是理念的物,一个是现实的物
停留在知觉,然后就是会瞎并列,思考没纵深,诡辩整不明白,庸俗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张纸来说,它是白的,那你能保证都是吗》
这个结构也有消失的时候,就是面向两个物,这样我只剩下作为纯粹本质的东西,也就是上文说同时性导致的那个,理念物的崩溃就在于——非矢不动的非现实性,各种物理世界观的误差
我不知道啊,就是感觉是这样的,有感
就是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最开始是感性确定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内容是一些很具体的东西,然后因为这一个的原因,我们将具体的东西把握成这,但是我发现规定出了这个,那么这个具体的内容就已经是一个流变的东西,就是说我用这个来包裹一个具体地东西的时候,具体的东西溜走了,这是第一个否定,然后我把握这个东西,我发现了这个东西溜走了,这个具体的东西从未存在,于是我只剩下一个袋子,这个过程是感性确定性,并且这个袋子没装东西,它想装东西,而要装的东西就是普遍者(共相)